本報記者 劉芳 通訊員 薛嵩
今年初以來,山鋼股份能源動力廠完成發電量10.48億千瓦時,其中噸鐵發電量達346千瓦時,較計劃目標提升了26千瓦時,創該廠歷史同期最高水平。自今年初啟動“奮戰2025年發電提升1億千瓦時”專項攻堅戰以來,該廠堅持“干”字當頭,將發電指標分解到崗到人,通過多勞多得激勵、日清日結對標等創新措施,激發職工攻堅創效活力。
為打贏這場攻堅戰,該廠將發電量提升指標與及時獎勵精準掛鉤。在熱力車間70兆瓦機組控制室,汽輪機班長趙彬指著墻上的攻堅目標分解表,給班組成員鼓勁:“這個月咱們機組再沖一把,爭取把‘紅旗’拿下。”趙彬所說的“紅旗”是該廠開展的“單臺機組發電攻堅”評比活動中的最高榮譽。根據評比方案,在完成攻堅目標的基礎上,月度發電效率前三的機組將獲得“發電攻堅先進機組”稱號,第一名且發電創新高可獲得“紅旗機組”稱號,所在班組最高獎勵5000元。
趙彬算了一筆賬:若全年穩居前三,班組累計獎金可達數萬元。更讓職工們振奮的是,年度綜合排名前三的機組還將獲得榮譽稱號,并納入個人評優考核。在這一機制激勵下,各班組緊盯負荷率、故障率等關鍵指標,主動優化運行參數,形成了你追我趕的良性競爭局面。
“每個閥門、每臺設備都有責任人。”該廠技術員李雯的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每日設備點檢數據。今年初以來,該廠將發電任務細化到每臺機組、每個崗位,并建立日調度、周總結、月考核機制。
“現在指標分解到崗、量化到人,每天都是倒計時,每個環節都在摳效益,倒逼出許多金點子。”該廠生產技術室主任魏傳波介紹,通過壓力層層傳導、責任逐級落實的管理模式,基層一線涌現出許多創新實踐。在燃氣/煤氣應急車間,職工們發明了煤氣應急一戶一標管理法,將設備故障響應時間縮短至10分鐘;設備管理室推行檢修窗口期管理,利用生產間隙完成關鍵設備維護,確保機組非計劃停機為零。
為提高發電量,該廠干部職工聚焦精益保供、發電提效、成本管控等重點領域,精準發力,持續攻關,超額完成多項關鍵指標。其中新動2×70兆瓦機組負荷率穩定在98%以上,發電量穩居各機組榜首。
“提升1億千瓦時不是簡單的數字疊加,而是全員極致效率的釋放。”該廠廠長李傳瑾表示。隨著夏季用電高峰臨近,該廠干部職工正以強烈的責任感,向著實現全年發電量33億千瓦時的極致目標奮力沖刺。
《中國冶金報》(2025年05月29日 06版六版)